電廠監控儀表

19.8 KW

裝置量

1.6 KWh

本日發電量

21624.77 kg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0.65206 HR

本日日照時數

雨天

當地天氣狀態

18.96 °C

目前模組溫度


專案緣起
「日新旺台樓」由財團法人旺台環境文化基金會捐建, 希望能為社區民眾與年輕學子興建優質藝文展演空間, 並帶動地區的藝文蓬勃發展。

電廠簡介
建物採用友善的綠色工法, 屋頂亦建置太陽能發電設備, 替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
本專案扣除租金等相關費用,收益全額捐贈給臺北市大同區日新國民小學,因此網頁上未呈現投報率與IRR投報率。

綜合整體效益
太陽能板數量:60 片
系統設置容量:19.8 KW (等同每年種樹量:988 棵)
太陽能板功率:330 W
年均減碳量:10,817 公

全額認購
本專案已經由財團法人旺台環境文化基金會全額認購,回饋給臺北市大同區日新國民小學。

一百多年前,臺北市大稻埕日新國小的現址,原是一片沼澤地,地勢低漥,每逢雨季,池水常滿。民國六年,日治政府將水田及部份沼澤地開闢為學校,稱為「大稻埕第二公學校」。由於校舍尚未完成,先借用永樂國小上課,民國九年八月校舍完工,遷入太原路現址。
民國十一年四月,「大稻埕第二公學校」改為「日新公學校」。
民國二十三年,打破男校傳統,開始招收女生。
民國三十四年,改稱為「臺北市日新國民學校」。
民國三十五年,更名為「臺北市建成區日新國民學校」。
民國五十七年,配合九年國民教育實施,改名為「臺北市建成區日新國民小學」。
民國七十四年,成立附設幼稚園,開始招收幼兒學生。
民國七十九年,配合臺北市行政區調整,建成區併入大同區,改稱為「臺北市大同區日新國民小學」,沿用 至今。
貳、 校名意義
日新國小創校於民國六年,當時稱為「大稻埕第二公學校」。民國十一年,將位於「日新町」的本校改名為「日新公學校」。期許全校師生能發揮<尚書湯之盤銘>「茍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的精神,如同每天都要清洗臉上的汙垢,時時反省缺失,日日求新求進步。
参、 紅樓歷史
日新國小的創校紀念建築物-紅樓,是以紅磚作為主要建材。當時學校負責招收臺籍學生,雖然學校的建築規模與氣勢,不如招收日籍學生為主的建成小學校;但是質樸的紅磚、拱型的長廊,襯托在線條優雅的建築,讓學校充滿了人文與古典的氣息。日新國小的紅樓,它蘊含著許多歷史回憶和文化價值,也能喚起所有「日新人」的共同記憶。
快樂:學生是學校的主體,學生活潑快樂,學校才有朝氣,因此需透過多元化、適性化教學,營造快樂的學習環境,讓兒童經由活潑的教學內涵,喜歡並努力學習,發展多元智慧,成為活潑快樂的兒童。
尊重:教師發揮專業、家長協助教學,結合親師智慧,彼此互敬互重,培養喜歡自己、欣賞別人的兒童,發揮學校特色,孕育自尊尊人的藝術與人文氣息。
日新:老師關懷學生,有效教學,研究發展精緻教學品質;家長關懷子女,配合班務,熱忱參與教育。全校積極努力,形塑優質學生,打造非凡成就,創造日新又新的學校及教學成果。
本專案案場由財團法人旺台環境文化基金會全數捐贈電費收入給學校使用,實踐「一個電廠,一個希望」的精神,也帶日新國小的師生更多美好的回憶與幫助。